![字节挑起了一场战争](http://ai-bots.com.cn/wp-content/uploads/2024/07/1720062081-2024-05-16_143cb3f38a972449531f2a2faa42e1f0_0.png)
去年一年,在各家酣战大模型、力图让自己出圈之际,“超级APP工厂”字节跳动反倒显得异常沉寂。除了在业内的一些榜单中常看见字节的大模型应用豆包,外界对字节的大模型进展知之甚少。
如今,字节向外揭开了自研大模型的神秘面纱,并且一出手就是“王炸”,试图以“价格屠夫”之姿横扫大模型市场。
5月15日,字节发布了豆包大模型家族,以及向外介绍了包括豆包App、扣子在内的部分AI应用。最吸睛的是,字节宣布豆包大模型主力模型在企业市场定价极低,较行业主流价格便宜99.3%。
字节也成为中国互联网大厂中,率先在大模型市场发起价格战的公司。
没有像其他公司公布大模型时的各种测评和榜单,字节走的是实用主义的路线。它强调了大模型在自身业务体系中的应用,以及希望用一个打破行业地板的价格得到用户,尤其是企业用户的认可。
豆包大模型第一次向外提供服务表明,字节试图借着大模型强化自己的To B业务能力,借此补齐自己在企业市场的短板,同时在To C应用领域尽快跑出一个杀手级应用。
随着腾讯、字节等互联网大厂陆续结束大模型在公司内部的试水,将产品推向市场,摸索商业化路径,这场AI技术竞赛也将进入新阶段。
大模型的价格战,随着字节亲身下场,走向高潮。这场关于大模型的产业竞争,也随之从去年的“百模大战”,走向场景落地、应用竞速赛。
行业面临的议题是,大模型未来会在各行各业里如何落地,至少从眼下看,国内外均未诞生出微信、抖音这样的杀手级应用;大厂也多是在沿着原有的业务路线,比如说将大模型融入云计算、广告营销,提升用户的效率自身则获得产品溢价。
难点则在于,过去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在一个成熟的技术上做应用,找到用户的需求、提升体验,总能做出不错的产品;在AI大模型时代,底层技术都还在快速迭代、动态发展之中,还得考虑调用大模型时推理产生的技术成本,同时又要找到产品市场的匹配(PMF)。
想要深刻地改变这个世界,大模型技术要有足够低的访问成本,让足够多的用户绑定在它的技术生态上,才能在这片土壤上诞生出繁荣的生态。
可以看到,包括腾讯、京东、阿里和百度等科技大厂,过去一年多里都把大模型时的一个竞争焦点放在了模型训练效率提升,降低大模型推理成本上。
例如,腾讯混元大模型就采用了混合专家模型 (MoE)结构,自研Angel机器学习平台,训练速度达到主流框架的2.6倍,推理成本相比业界主流框架下降70%。
OpenAI、智谱大模型等也都在近期降低了大模型价格。大模型的使用成本已经大幅降低,接下来会是一场争夺用户的“火拼”。
摩根大通亚洲TMT行业研究联席主管姚橙指出,中国大型语言模型算法开发的初期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在AIGC方面,已经从开发阶段进入普及阶段。
这意味着场内的玩家必须加速竞赛,让更多的开发者甚至是普通人调用大模型,开发应用当中去。
谭待也表示,现在对外公布产品,是豆包模型已经到了可以让大家做应用的阶段。
以至于虽然字节AI对外出战,有些姗姗来迟,但已有一定先行优势。
截至今年3月,AIGC独立App用户量超7380万,同比增长8倍,其中豆包(2328.2万)领先于文心一言(1466.1万),在APP用户量上排在第一。但即便如此,相比移动互联网用户量动辄数亿,大模型应用发展还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
但如今已到了要加速发力的时间节点。
火山引擎总裁谭待的判断是,未来一年,大模型将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场景,从概念验证(POC)阶段走到真实的生产系统。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也多次畅想,有了先进的基础大模型,就能构建起一个繁荣的AI生态,共同创造新一轮经济增长。
一场AI大模型变革,让所有玩家来到同一起跑线上。在资本助力下,一众AI创业估值也“一步到位”,有了与大型科技公司一较高下的底气。相比来说,字节等科技大厂的动作相对谨慎,但如今它强势掀起大模型价格战也表明,它已想清了接下来自己的路,要投身这场变局当中。